第三章 平定天下 挂帅亲征

从晋阳起兵到唐朝建立,李渊是起主导作用的人物。他是起兵的策划者和进军长安的指挥者,李渊开国创业的历史功绩,彪炳青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李世民也立有大功,他参与了晋阳密谋,起兵后亲自带领右三军,身先士卒。他治军严整,战功卓著,特别是在重大战役的关键时刻,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但从全局看,他实际上处于次要地位。在唐王朝建立之后的一系列统一战争中,李世民肩负重担,亲自指挥了对薛举、薛仁杲的战争,对刘武周的战争,对王世允、窦建德的战争,不仅为巩固刚刚建立的唐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也为统一全国建立了特殊的历史功勋。

李唐攻占长安建立政权之后,所面临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如何巩固关中地区,然后再逐步消灭其他割据势力。要想巩固关中,首先必须平定汉中、巴蜀。关中地区虽然有“天府”之称,但长安地处泾渭河谷平原,地域狭小,人力、物力有限,还不足以作为**十群雄实现统一的大后方。唐要想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必须夺取汉中、巴蜀作为后盾。同时,李渊还在河南、河北、山东、淮洲以及江汉等地派遣抚慰使,带领少数军队,在各个割据势力之间建立起由唐政权所控制的小的势力范围。如派遣郑元畴率兵出商洛,徇南阳;马元规徇安陆及荆襄;李神通、张道源招抚河北、山东诸地;李孝恭徇山南,从金州前往巴蜀;夏侯端招淮泗诸地。这些势力虽然很小,有的甚至遇到艰难困苦而失败,但其影响重大,特别是对协助唐政权主力击破各个割据势力起到了重大作用。

与唐朝比邻的割据势力,西有占据金城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北有拥有朔方的梁师都和以马邑为中心的刘武周;东方则有占据洛阳以王世充为首的郑政权。因为洛阳所居地理位置居于全国中心地带,唐要夺取天下,必须先安东都,若能将东都夺到手中,统一全国的大业便基本定局。

因此,李渊入关中不久,义宁二年(618)正月便派李建成为左元帅,李世民为右元帅,督率一万人挥师东出,攻取东都。但是王世充以及瓦岗军的势力相当强劲,唐军一时没有必胜的把握。

对于此种情况,李世民有敏锐的洞察力。他指出: “我们刚取关中,根本尚未安定,即使夺下了东都,也守不住。”于是,很快便从东方战场脱离。这次出兵的收获是置新安、宜阳二郡,可以扼崤函之险,作为向东进攻的根据地。事实证明,当时李唐直接用兵东方时机尚不成熟。

于是,唐军重新调整用兵方略。他们把目光首先放在西北方面,即先取陇右、代北地区,以解除关中背后和侧翼的威胁,然后再东向以争天下。李渊等人在进兵关中时,早已提出过一个对东方用兵的战略方针: “等到关中平定之后,据险固守,看他们互相争斗,以得渔人之利。”李渊父子这一统一全国的计划是在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炼出来的,最终达到了完善。

李渊父子统一全国的先西后东的战略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首先,东方虽然有王世充、瓦岗军的势力,但当时双方正在洛阳战场鏖战不休,他们都无暇顾及关中。并且唐有崤函之固,攻虽不足,而守之有余。其次,关中地区较之陇右、代北地区而言,经济发达,所以唐征服这些地区从人力、物力上是绰绰有余的。且这些地区是唐朝的大后方,特别是陇右地区,与关中息息相关,陇右定则关中安,陇右乱则关中扰。陇右处于陇山山脉以西,地势高,对关中有高屋建瓴之势。所以不平定陇右,李唐政权也得不到安定与巩固。

陇右大致在今甘肃兰州、天水一带地区,与关中西北相邻。割据在这里的是薛举薛仁杲父子武装集团,他们对李唐统治地区威胁极大。

薛举原是金城郡的富豪,还在李渊晋阳起兵前,他就已占据郡城起兵反隋。随后,薛举攻占陇西、西平、天水诸郡,自称“秦帝”,建都上邦,雄据西北。李渊集团攻克长安刚一个月,脚跟尚未站稳,薛、举即派其子薛仁杲领兵进犯关中,围攻扶风郡城,被李世民率军打退。次年,李唐刚刚建国,薛举亲自率军前来争夺泾州,李世民又出兵迎战。

战争的双方具有如下特点:

唐军方面,这时拥有关中、巴蜀和山西等广大地区为后方,控制着储备丰富的长安府库和永丰仓。赤岸泽牧监供给了唐军大批战马。关中、河东一带又是隋代府兵集中地区。所以唐军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远远超过了秦军。另外,李渊进入长安后,立即宣布约法十二条,废除隋朝的苛法,因此,李唐集团不仅得到关中地主阶级的支持,而且使其统治区内的阶级矛盾相对得到缓和。总之,唐军的后方是巩固的,具备了战胜薛举的许多有利条件。

秦军方面,陇右地区是隋的牧监地,又是隋防御突厥和吐谷浑的军事要地,人人善骑射,懂战备,所以秦军中多有精骑骁将,军士气势旺盛。薛举父子也是能征善战的猛将,这些是秦军的长处。但是陇右一带民户稀少,生产较为落后,天水、陇西、金城等郡,在隋大业盛时,总计也不过七万多户。至于秦已占领的平凉、安定等郡,户口虽然稍多,但因为地处前线,薛氏父子无法严格加以控制,所以秦军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相对不足,不能够持久作战。尤其重要的是,由于后方人口稀疏,薛氏父子几乎没有预备的兵力。

唐、秦两军的初次会战发生在七月,地点在高填。高填距唐军后方近,距秦军后方远,对秦军来说,最好是打速决战。秦王李世民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故在战略上采取深沟高垒,避而不战的办法,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可是李世民忽然患了疟疾,只得将军务委托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他告诫两人说:“薛举悬军深入,食少兵疲,若来挑战,慎勿应也。”刘文静、殷开山对秦军的长处认识不足,对弱点没有充分认识,加上唐军刚刚夺取关中,官兵存在着骄傲情绪,急于求战。因此,当秦军来挑战时,刘、殷率军出城布阵在城西南,匆匆应战。他们恃众轻敌,没有保护后军,结果遭薛举从阵后包围袭击,在浅水原大败。唐军损失了十之五六,大将军慕容罗喉、李安远、刘弘基也被俘。李世民只得带兵退还长安休整。这一仗由于轻率冒进导致失败,使年轻的李世民得到极大教训。在此后的统一战争中,他一直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他的军事指挥艺术也在经历这一次败仗后,逐步走向成熟。

八月,薛举乘胜派遣薛仁杲进围宁州,甚至还想直捣长安。不料薛举突然得病暴死,仁杲继立为秦帝,屯居折壤城。李世民乘机率军进临高塘,薛仁杲派大将宗罗联领兵出战。这次李世民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唐军刚刚打了败仗,士气受挫,而秦军恃胜而骄,不宜与之正面交锋。于是坚壁不出,以挫秦军士气。秦军一再前来挑衅,唐军一些将领沉不住气,接二连三地向李世民请战。但李世民头脑冷静,坚决不出。

这样相持了两个多月,秦军粮尽,军心动摇,加上薛仁杲轻狂自负,与各位大将多不和,牟君才、梁胡郎等人叛秦降唐。李世民审时度势,见时机已经成熟,就命行军总管梁实带一支小部队在浅水原扎营。宗罗联求战心切,不知是计,带兵倾巢而出,想消灭这支小部队。梁实据险扼守数天,秦军屡攻不下锐气受挫。这时,李世民高兴地对诸将说: “可以战矣!”于是派右武候大将军庞玉率军又到浅水原布阵。宗罗联掉头来攻。双方鏖战正酣,李世民亲率大军从浅水原北面出其不意,猝然袭击。宗罗联忙领兵抵挡,但阵脚已乱。李世民领精骑数十人乘势杀入敌阵,左冲右突,唐军多方夹击,呼声动地。宗罗联抵挡不住,大败,急忙带领残兵败将往折填城撤退。李世民立即率骑兵二千乘胜追击,令步兵随后赶上,大将窦轨见他率少数人马穷追,拉住马头苦谏说: “仁杲犹据坚城,虽破罗联,未可轻进。”李世民胸有成竹地答道: “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说完就拍马飞奔,迅速来到折壤城下,扼守住泾水南岸,切断宗罗联残军的归路,使其不能和薛仁杲守城军队会合,从而削弱了秦军的守城兵力。晚间,唐大军赶到,渡过泾水,围住折壤城。半夜,秦守城士兵纷纷出城投降,薛仁杲自知不敌,第二天被迫领精兵万余降唐。

战事结束后,诸将前来恭贺。有人问李世民说: “大王一战而胜,邃舍步兵,又无攻具,轻骑直扑城下,众皆以为不克,而卒取之,何也?”李世民笑着回答说: “罗喉所将皆陇外之人,将骁卒悍,吾特出其不意而破之,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抚而用之,未易克也;急之,则散归陇外,折壤虚弱,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此吾所以克也。”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