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识别情绪信号,读懂爱人心

前文我讲过,想要滋养对方,我们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来理解对于对方而言,什么是需要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整体而言,他曾经缺失的,是你尽量要做的,他曾经受伤害的,是你尽量不要做的。

但这只是个二分法,只有需要做的和不要做的两个类别,那么在需要做的事情当中,哪些事情必须要做,哪些事情不做问题也不太大,哪些事情要立即去做,哪些事情可以慢慢做呢?

这其中,肯定是有轻重缓急的,我们要依据什么呢?

事实上,在亲密关系里,爱人之间彼此一直都在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告诉对方自己需要的轻重缓急,只是我们是否懂得怎么去解读对方给我们发出的信号呢?

从滋养的角度,信号给我们指引了方向,即便有时我们做不到去满足对方,但如果能够通过信号,知道对方怎么了,至少可以理解对方,理解本身也是具有很大滋养性的,这也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滋养的第一个层次。

让我们先从对方的指责这个行为说起吧。

“是卖盐的被你打死了,还是咱家吃盐不要钱啊!这菜怎么放这么多盐呢?”

“钱是你挣的,孩子是你养的,家务是你做的,我就是啥也没干呗!”

“你的工作比我重要,你的那些朋友比我重要,你家里人比我重要,反正就是我不重要呗!”

当我们被指责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怒、委屈,这是情绪功能对我们的保护。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可能进而被这些情绪推动着去争吵,甚至威胁对方“不满意你可以换人”等。

这时,从情绪管理的角度,我们可以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情绪按钮被触碰到了,进而跟自己的痛苦在一起来穿越情绪。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去思考的角度,就是对方为什么要指责你呢?

后文我会详细介绍,人的内心发展过程中有五种基本需要:成为自己、获得无条件的爱、获得在一个人心中无比重要的体验、体验到价值感、获得重要他人的喜欢和认可。

对方的指责,往往与这五个需要的不被满足有一定关系。比如:

指责你不够有能力,可能是想要你成为他心中理想化的人的样子,这样他就可以通过跟你的融合远离他内心那些弱小无助的感觉,成为有力量的自己了。

指责你宁愿打游戏、追剧,也不陪他去购物,可能是觉得你没有把他放在重要位置,想要获得在你心中无比重要的体验。

指责你因为他现在没以前收入高了,对他不好了,是希望无论他是怎样的,你都爱他,想要获得你无条件的爱。

指责你否定了他为这个家做的贡献,是希望你可以认可他的价值,想要拥有价值感和认可。

也就是说,对方的指责其实是在向你发出信号,告诉你他有一些需要,渴望得到你的满足。就像遇到危机的人们会向其他人发出“S O S”类的求救信号,或开车遇到紧急情况打开应急灯是一样的,都是在发出信号。

如同指责一样,发脾气、冷战、报复,甚至提分手等等,亲密关系中其实很多情绪的表达也都是彼此在向对方传递信号,希望对方可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

这时,我们如果陷入被指责、批评后的愤怒情绪中,就可能会陷入以往的那些争吵、冲突、冷战的模式中。

而如果我们愿意试着去解读对方的信号到底在向我们传递着什么,即便是在争吵之后试着这样去做,我们也依然有机会进入到对方的内心深处,理解到对方,也更有可能愿意去滋养对方,进而把关系经营好。

面对对方的情绪,从共情的角度我们是要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是什么,但从滋养的角度看,我们是要通过对方的感受理解到对方背后的需求是什么,进而适当地给予满足或撤出已经给予的满足。

信号不被看见,会逐渐放大

“亲爱的,给我拿一个浴巾!”

如果你的爱人在洗澡时忘了拿晾晒的浴巾,他直接说出他的需要,这样的信号清晰、明确、好理解,你满足起来也非常地容易,去阳台上把浴巾拿给他即可。

但在爱人之间的互动中,并不是所有的表达需要的信号都这么清晰,除了语言,还有行为、表情,甚至躯体症状等,都是信号。只是,当我们对这些信号体系不了解时,我们看不懂。

并且,当人们发出一个信号持续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回应之后,人们会放大信号,如果意识到最初使用的信号根本就不起作用,人们可能一开始就直接使用放大之后的信号,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原因。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拿孩子有需要时传递信号的过程来举例:

当一个孩子有需要,比如想要一个玩具,如果他会说话,他可能最开始会直接说出来“我要那个红色的小汽车”,也有些孩子并不直接说或还不会说话,而是伸手指向那个玩具或嘴里发出吭叽的声音;

之后,如果说出来或伸手、吭叽没有用,他可能会哭或发脾气;

如果这也没用,他可能会大声哭喊或打大人;

如果这还没有用,他可能会躺地上边打滚边哭喊;

如果这同样还没有效果,他可能会脱了衣服躺地上打滚……

总之,他会逐渐放大信号,直到被满足或陷入绝望。也有的孩子,还没等他把信号放到最大,已经被揍了一顿,他也可能会转向攻击自己,比如打自己的头,或陷入绝望,不再发信号。

在这个过程中,信号是以攻击的方式表达的,只不过有的孩子攻击外界,有的孩子攻击自己。

攻击外界的孩子会发脾气、打大人、摔东西等等;而攻击自己的孩子会哭、打自己、用头撞墙等等。实际上,最开始孩子都是攻击外界的,一旦攻击外界被惩罚得厉害或孩子感觉无法修复好被自己攻击的关系,攻击就可能会转向自己。

有些孩子一想要东西就直接大声哭喊或躺地上打滚,那是因为他知道前面那些初级的信号都是没有用的,所以,一有需要就直接上大招。

跟孩子一样,亲密关系中的人们在表达需求时也是这样的:

一、发出初级信号如果没有用,就会放大信号

比如,对方如果感觉不被关心,一开始可能会直接用语言表达:“我感觉你不关心我!”

如果说了一段时间都没有效果,就可能开始放大信号,大声说:“你一点儿也不关心我!”

如果这也没有效果,就可能变成发脾气,开始对你没好脸。也可能开始报复你,变得也不关心你,你生病了他装着没看见,等等。

如果我们把信号分成1、2、3、4、5,5个等级的话,开始人们使用的都是1、2级的,无效才会使用3、4、5级的。

总之,信号在一开始没有被看见,就会被放大,也可以说是增加力度,目的还是一样,希望你可以关心他。

二、长期体验到初级信号没有效果,会直接使用较强信号也有不少人,一开始就是发脾气,这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就意识到初级的信号是没有效果的,必须得发脾气,他的父母才能看见他的需要。也可能是因为儿时需要未被满足带来的痛苦太强烈了,他们内心压抑了太多的愤怒,恨不得想要摧毁周围的环境,但这本身就是信号。

亲密关系里的痛苦往往在于,在对方发出信号的时候,因为我们自己的情绪按钮在那一刻被触碰到了,或者我们也有自己的需要渴望被满足,我们就可能会反击、防御,而对对方的信号视而不见。

比如对方抱怨不被关心,而这刚好是你的一个害怕被否定的情绪按钮或者你感觉自己已经很累了的话,就可能会反驳说:

“怎么不关心你了,我这天天工作忙成这样,难道要不上班天天只陪你?”

这个时候,你也没有了空间在那一刻去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对方会说我不关心他?

他想要的关心是怎样的?

为什么他那么需要关心?

他想要的关心我是否真的满足不了?

等等。

这时,如果对方已经把信号放大到了他认为的最大程度,但还没有效果,他就可能陷入绝望,收回对你的期待,不再向你提任何要求,这也意味着对方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了。

他内心的声音可能会是:

“我算是看清楚你是个怎样的人了!”

“算了吧,就这样吧!不期待就不会难过!”

“爱情都是骗人的!”

亲密关系中的很多人,之所以会从当初的亲密无间到最后心越来越远,往往就是一次次这样的绝望之后,慢慢向对方完全关闭了心门。

之后,有的人会待在这样已经绝望了的关系中,而有的人会寻求关系外的补偿,这时,出轨就很容易发生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信号的背后是需求,当你只是想要消灭对方的信号,而没有看到背后的需求时,就变成了像是有人用手电筒向你发求救信号,而你在怪他为什么要拿手电筒照你的眼睛一样。

在冲突和矛盾的当下,我们如果没有空间去思考对方的信号是什么,等到情绪平静下来后,也是可以思考那些问题的。

即对方想通过这些信号传递什么信息,表达什么需要。

攻击的背后是需要

人类用来表达需求的信号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语言、文字、动作、表情等都在这个体系当中,非常的复杂,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

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往往会接受多年的培训和督导,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全面地读懂来访者的信号,更多地了解来访者到底怎么了。

我们如果对心理学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也能够更多地理解自己的爱人、孩子等人的信号,进而就可以更好地满足与关爱他们。这也是普及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之一。

如同孩子得不到满足时可能会打大人一样,关系中最为明显的表达需要的信号是攻击,如果儿时形成的模式是向外攻击的话,现在通常依然是向外攻击。儿时就把攻击的方向朝向自己的,现在一般还是向内攻击。

抱怨、指责、批评、发火、冷战等都是向外攻击;自责、自我伤害、情绪变得低落等是向内攻击。

向内的攻击通常不会引发关系里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他们在独自承受,容易导致的是抑郁。会引发冲突和矛盾的,一般都是向外的攻击。

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那些表面的攻击,不管是向内的还是向外的,看到对方背后的需要,这样才有可能滋养到对方。也才可以彻底地终结那些无休无止的争吵、冲突、冷战等关系中的不幸福局面,或者减少对方因自我攻击而变得抑郁的可能。

基本上,当人们在亲密关系里使用攻击表达需求时,大多是前面我们讲的五种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为被满足得好的人,会更容易包容、接纳、允许。所以,当你遇到对方的攻击信号时,可以问问自己,他的哪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样就容易进入到他的内心里了。

比如:

他跟你交代了要你出国时给他买样东西,但你忘买了,回来后他就不怎么理你了!

这是用行为在攻击你,表面看想要的是东西,背后的需要是希望在你心里重要,他的事情你能上心些。

再比如:

对方说:“我不就炒股亏了点钱吗?你怎么就那么讨厌我呢?炒股不就是有赚有赔吗?”

表面看,他是希望你接纳他炒股亏了钱,背后则是希望你无论他是赚钱了还是亏钱了都接纳他,属于无条件的爱的部分。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爱他也不能允许他没完没了地亏钱吧”,是的,无条件的爱和让不让他拿家里全部的钱去炒股是两回事。不因为他已经亏的部分改变对他的爱,并不影响你不让他再拿钱去炒股,后者关系到你保护自己边界的问题,也是对他的滋养。

从对方的攻击中发现对方内心需要的信号,不管是在当时做到还是事后做到,都是很有意义的。但这不是一件随便谁想做就都能做到的事情,需要你内心足够强大,可以承受住对方的一些攻击,不被对方的攻击伤到。如果你很受伤,往往是做不到再去发现对方信号背后的需要的。

如果你现在还做不到,没关系,开始强大自己的内心,以后也是有可能做到的。而这对于经营亲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反过来,如果你读懂的信号较多,知道对方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也是容易不再被对方伤到的,这种情况下,你的心理学知识成了保护你的盾牌,这也是知识的力量。

也有一些攻击,没有那么明显,需要你用心思考之后,才明白他是在表达需要。

比如:

之前他打电话你没有及时接,现在你打电话他也不及时接了;

之前他的亲戚朋友要向你们借钱时你不同意,现在你的亲戚朋友要向你们借钱他也不同意;

之前他忘东西时你指责他,现在你忘东西时他也指责你;

等等。

这些都是报复,是人们在亲密关系里很常见的表达需要的信号,使用的也是行为而非直接的语言,目的在于通过让你体验一下你曾经让他体验过的感受,进而可以理解他的感受。

并且,这个过程对方可能是有意识地在做,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过程。

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一层,通过对方的报复行为看到对方的需要,进而给予适当的滋养,以后发生类似事情的概率就被降低了。

还比如:

原来回到家里积极做饭、做家务的他,现在下班回家不积极做了;

说好的周末带孩子出去玩,到了周末他却不起床,一直睡到大中午;

你让他下班路上捎一盒隐形眼镜给你,他到了家却给忘了;

等等。

这些有时也是攻击,但不是像发脾气一样是明显而强烈的攻击,而是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式进行,心理学称之为隐性攻击,通常是在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对强势一方进行攻击的方式,也可以理解为有些人不敢直接攻击,就会不自觉地采取这样的方式表达不满,也有可能,他们自己对此并不自知。如果在亲密关系中,你遭遇到了这些,你可以去思考一下近期是否有什么事情你让对方失望了,或受委屈了。你也可以直接跟对方谈一谈,告诉他你观察到了他最近不太对劲,是不是心中有什么不满,可以说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他说出来后你是理解和接受的,他以后更愿意说,如果你不接受,他以后会更加不愿意说。

还有一类需要的表达是更为隐秘的攻击,隐秘到看不到一点攻击和需要的影子。

比如:

你每年的生日他都会给你精心准备礼物,做一桌好吃的饭菜。

而如果你对生日是否有礼物,甚至是否要过生日并不介意的话,那很有可能这是对方把他的需要投射出来了。也就是说,他希望你记得他每年的生日,精心为他准备礼物,做一桌好吃的饭菜,这是他的需要。

人们会把自己的需要推己及人地认为别人也有类似需要,这是人们用来理解他人的重要方式。但是当一个人这样做时,也暴露出了他内心的需要,通过观察他是如何对待别人的,特别是别人并不是特别介意是否被那样对待时,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需要。

再比如:

当你生病时他会请假陪你去医院;

当你说想吃什么好吃的的时候,他会放下手头的事情第一时间来给你买或做;

当你获得一些成就时,他会表扬你;

等等。

这些都有可能是对方纯粹地在关爱你,但也有可能是他内心也有这样的渴望,投射给了你。

如果是这样,当他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后,如果你不这样对待他,他心里就可能对你充满怨言,而当这些怨言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能会爆发出来。如果这时他把这些事情罗列出来,你可能会感觉到自责和内疚,所以,这些做法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攻击性的表达。

除了在亲密关系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充满了各种人际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他记得周围所有人的生日,每当这些人过生日时,都会收到他的祝福。但实际上我了解,周围的人中有些人是不在乎这件事情的,这就说明,这是他的需要,在投射给周围的人。

把他的信号翻译过来就是:我希望你们都能记住我的生日。

更进一步理解他的内在需要是:希望我在你们所有人心中是重要的。

是否满足对方需要的标准是什么

任何时候,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身体心理皆如此。

当一个人在生命的早期体验到了超过那时他可以承受的痛苦后,他就会感觉自己是弱小的、无助的,无法应对生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样就可能会留下当时发展阶段所具有的依赖性。

实际就是早年有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没有需要也被迫满足,他只能适应和顺从。

所以,依赖本身既是一个特点,又是一种信号,一种向外传递的自己很弱小无助的信号。如果你的爱人有依赖性,比如凡事都想要请别人帮助,说明他感觉到自己的内心是没有能力的,他希望别人可以帮助他应对人生。

当然,当你把这一点指出来时,他很有可能是拒绝承认的,因为承认自己的脆弱是需要很大内在的能量的。

另外,有依赖特点的人,如果他自身又很难接受自己的这个特点,为了让人满足他的依赖需要他也可能是很强势和控制的。

比如别人不满足他就发脾气、使性子等。

还有的人会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对方,其目的也是为了控制对方,比如说,“都是因为你我才成为今天的样子的”。

当我们理解到这些都是为了依赖,都是因为他内心过于弱小无助时,就比较容易接受他们的这些特点,进而滋养到他们了。

当一个人内心感到弱小无助时,还可能会理想化自己和别人,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有理想化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也是在表达需要。

比如:

抬高自己和贬低别人,过度想要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喜欢夸大事实,喜欢表现自己,都可能是想要摆脱内心的弱小无力感或无价值感;

见到一个并不了解的人,因为对方的某些优势或强项,就觉得对方是完美的并想接近,是渴望与理想化的人融合,让自己也变成理想化的样子,这样就可以摆脱内心的弱小、无助、自卑、无价值感等感受;

生活中人们对于偶像的过度追捧,就有着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实际上偶像本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们并不了解。

关于依赖的滋养方法,后文我会详细介绍,这里不再展开。

关于理想化他人的人,前文我介绍过的“承认自己不够好”的方法对他们是有较大滋养作用的。除此之外,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往往会比较挫败,这时如果可以跟他们的痛苦在一起,也就是共情,对他们也是有较大滋养作用的。因为这等于是跟他们的弱小无助感在一起了,就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对这些痛苦感的承受能力。

关于这一点,我在下一章重点展开叙述。

这里我们先回到信号的话题,除了上面我介绍的几种明显的信号之外,可以说,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穿衣打扮,为人处世,都有可能成为这个人表达需要的信号。

每个人所做的会让我们感觉好或不好的行为,也都可能是在表达需要。比如讨好行为,会让我们感觉好。但如果仔细去感受是可以感受到讨好者内心对爱的渴望,以及对于被拒绝的恐惧的。

特别是当我们跟对方相处过程中有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对方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表达什么需要呢?这样,关系中每一次的矛盾、冲突,甚至冷战,就都是一次你用来理解对方,进而知道如何滋养对方、经营关系的机会。

毫无疑问,信号的强烈程度,本身就表明了需要的强烈程度。越是痛苦的事情,人们的信号越强烈;越是痛苦的事情,越是需要被及时满足。

所以,除了涉及边界的事情外,如果你要去满足对方的话,一定是越痛苦的事情越要去满足,也要越及时回应,比如对方跟你发脾气、委屈、伤心、哭的时候。

而那些不满足对方也并不痛苦的需要,或早满足也可以、晚满足也可以的事情,你可以有空了满足,没空也许就算了,反正对方也不介意。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