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孩子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必然表现。每个孩子都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表现出逆反心理。研究发现,5%~15%的学龄儿童都有逆反、叛逆行为的征兆。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为: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对抗与敌视的行为。而调皮孩子的逆反心理较之一般孩子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其中既有调皮孩子的个性原因,也有一些累积的教育原因。倘若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持冷静、民主的态度,则“顽童”再“顽”也可转化。

第一,设定自由与纪律的合理界限,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调皮孩子的性格中天生就包含着冒险、好奇心重、好幻想等元素,探索性模仿是其主要的行为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爱好的逐渐扩展和模仿能力的增强,他们探求尝试活动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认知能力、自我制约力不强,事事、时时容易“出格”,衍生出大量的“捣蛋行为”、“恶作剧”。因此,过分的管束或者说过紧的制度框架其实利少弊多。事实上,把调皮孩子管得太死反而会阻止他们从生活中汲取教训。蒙台梭利说过:“外部强迫的纪律,不仅扼杀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潜力,窒息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同时,正如罗素所说的,“孩子一旦受到某种压制,就会报之以仇恨。而且一般说来,如果他不能将自己的仇恨尽情地释放出来,那么这种怒气便郁积在内心深处,也许会沉入无意识之中,和那些各种各样的奇怪东西混在一起,伴其终生。”所以,对调皮孩子的管理不是说要取消纪律约束,而是粗放化,可以由原来的严、细、多,有层次地转化为松、粗、少,通过改变管理力度,使他们好玩、好动的天性有一定的释放空间,更有利于调动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

第二,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调皮孩子通常是活跃的、不稳定的,冲突、破坏事件里总有他们的身影。而实际上,孩子的淘气有不少是出于好奇而并非出于恶意,或者是一种表现欲的不恰当的宣泄,其中也不乏“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创造一些让孩子动手、动脑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还可以杜绝他们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来满足积极向上的欲望。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存在一种被肯定、被赏识、被尊重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一旦得到满足,那些平时难以察觉的潜能就会被奇迹般地激发出来,甚至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功。相反,如果这种愿望屡屡受挫,或是一直受到压抑,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就极有可能化为乌有,甚至引发种种悲剧。适时的赏识可能会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这也就是说,家长要给孩子表达、表现的机会;一味地责打、说教于事无补,却容易触发孩子的抵制情绪。家长要探究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避免制造一些“不白之冤”。只有分析调皮孩子的欲望,倾听孩子的心声,深入了解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让孩子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继而领会、掌握与外界沟通的技巧,这对于孩子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有着重要意义。当然,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不应忽视,用适当的批评来控制调皮孩子的不良言行和欲望也是必要的。

逆反心理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面效应。可见,也并非一无是处。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敢求异、能创新等。在某种程度上,它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烦闷、压抑、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压抑的心理,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这样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因此,对于逆反心理不应是杜绝或是抹杀,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

调皮孩子一方面让家长劳心、劳神,另一方面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闯祸受罚、学习落后等。“这孩子太痞了”之类的话是家长对调皮孩子的最常见的评价,这样的话不仅让孩子失去自尊,而且使其自我概念里增添了阴暗色彩。与之相反的是,有的家长常常喜欢把自己淘气孩子的“趣闻轶事”向他人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有的家长甚至向孩子宣扬“淘气即聪明”……这些行为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对他们的调皮捣蛋是全盘肯定乃至大加赞赏的,由此对自己更加放任。其实,调皮是人类天性的一种,只是在调皮孩子的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已。家长对此应该持平静、平和、平常的心态。只有在被宽容、被接纳的基础上,调皮孩子才能宽容地对待他人、悦纳自我。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成人”,然后才是“成才”。家长过高的期望与过低的评价,都有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